English

首  页|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服务|法规库|加入我们|联系我们

专家:中国企业“抄底”需谨慎 2008-10-15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络  ·发表时间:2008/10/15  

  美国股市的暴跌让很多中国企业萌发了“抄底”的念头,这种冲动是否正确?

  银河证券研究员沈文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目前还不是最低点。“实体经济的衰退还没有到谷底,有些公司资不抵债时,就会大甩卖,现在有些公司业绩虽然下滑,但仍然想寻找可以上升的办法。

  经济学家郎咸平日前在深圳也表示:“中国制造企业的秋天刚开始,冬天还没有来临。”香港的“四大天王”——新世界、恒基、长江实业、新鸿基都经历过经济大萧条,这些公司有一个普通共性就是:公司的资本负债比例(负债/资本)平圴为50%75%,现金流占总资产比例一般都5%15%,资产负债比例为20%

  “这都是为可能发生的经济大萧条作的准备。”郎咸平表示,低负债是企业“过冬”的基本素质,只有这样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才会增强。而这些企业还有一个惯例是:在市场逆境中不做投资,积累资金。

  相反,相当一部分国内企业的资本负债在100%300%左右。基于此,中国制造企业不要说去“抄底”美国,能否很好度过这个即将来到的经济大萧条还是问题。

  据介绍,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后,就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而中国制造企业虽然这二三十年来快速发展,但并没有建立企业生存和再发展的灵魂——工序流程系统,市场竞争力弱,这也让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的87%、进出口总额的55%都是在华的外资企业所创造的。

  郎咸平指出,全球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产业链竞争时代,而中国制造往往都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必须要对产业链做高效整合,形成新的成本管理理念,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金蝶国际公司(00268.HK)总经理何经华指出,雷曼兄弟在国内的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有投资,这些投资也将随着雷曼兄弟倒闭而受到影响。基于此,全球股市在2009年、2010年都很难完全恢复。而在苏浙和广东等地区的很多制造企业,因为劳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等不利因素影响而倒闭

  何经华称,这说明中国制造的本质很脆弱,核心竞争力很弱,特别在这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制造企业必须要苦练内功,加强企业管理,尽快从中国制造超越到中国智造,才是根本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