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奥运会又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梦想,最佳企业公众形象针对企业30年成长的情况,以及中国企业界日益革新的公益诉求,今年的主题为“企业基金会与公益可持续”。
资中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作为企业这方面来讲,应该把公益和公关绝对分来开来,现在公益和公关常常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一个地方,假如有一个比较发达的企业,就成为地方政府拉赞助的对象,凡是缺了什么东西就叫你捐款,这个企业也是捐赠变成一种跟地方政府拉关系的手段,这样就变味了,不一定是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所以我说公益事业有一个原则,第一是资源的,绝对自愿的,不能强迫的,第二是自主的,就是他想要拿这个捐赠,捐赠者希望捐给谁或者什么领域,应该是自主的。第三个原则,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就是说你不要老去做那些形象工程的事情。另外我觉得现在捐赠教育事业当然是非常需要的,但是以基层教育为主,不需要高调的捐给那些知名的高效,你可以说跟某一个大学合作,资助某一项科研或者某一个课程,这是很好的,比如像福特,当初支持美国的中国研究汉学,就是每年资助三名教中文的教师,你去聘请,这个就是有定向的,不是说不问情由,我看报上就常常宣传,某某大款捐了一大笔钱给某名牌大学,那些名牌大学一直在盖豪华的大楼,你捐给他干什么。
刚才我听国寿慈善基金会的
刚才有位先生讲他们搞了好多基层的乡村医院,培养中级和初级的医师,我觉得这就是现在最需要的,而不是搞一对一的,就是说哪一个人更好白血病缺钱就捐赠某一个人,这种有时候也需要,但是更需要更加基本的需要,而且需要去调查研究我们社会需要什么。
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需要的对象,就是企业和NGO合作,现在有一些草根的NGO很艰难,因为连合法的免费地位都没有,他们在做很好的事情,像这样的话,他们正好有一些已经有成绩的组织,我觉得我们的企业就可以想办法帮助这些组织,做一些非常需要的雪中送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