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117%×10%=9.19,为了求解这个X,封“算”多年的记者煞费苦心地计算了半天,才有答案。这个公式中,X代表了广州丰田雅力士的净车价,9.19万元则是它的含税价,整道题则代表了含购置税的汽车价格的计算方式。
而通常新车发布,直接说出X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此次广州丰田玩起捉迷藏游戏,仅公布含税价,这是全球首例独辟蹊径的价格营销术。广州丰田执行副总袁仲荣同时表示雅力士含税价是在负利润卖车。此言一出,成为网络评论文章的众矢之的。此营销战术的实质,究竟是假哭穷的苦肉计,还是掏心掏肺的诚意价?记者采访新闻事件的关联各方,试图展现“含税门”事件的前因后果。
体验价提前透支利润
6月9日,广州丰田在北京召开小范围媒体会议,公布雅力士5款车型的MSRP(Manufacturer‘ssuggestedretailprice)厂商建议零售价格,其售价从9.19万—13.63万元。但新闻点在于MSRP同时是包含了净车价10%车辆购置税的限时“体验价格”,俗称含税价。体验期限2008年6月26日至12月31日,雅力士将于本月26日起正式交车。
按国家税务规定进行粗略计算,雅力士(不含税)净车价格约为8.46万-12.55万元。其中价格约为10.6万元的1.6G型号为雅力士官方预估的主力销售车型。
广州丰田副总经理冯兴亚表示,从目前雅力士的实际生产成本情况来看,这个体验价格是不能支持其成本的。因此,为了实施能够带给消费者更多利益的体验价格,广州丰田考虑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最佳的成本状况和各种可能的成本递减因素。但如果物价上涨等高于预期,导致成本改善的目标不能达成,不排除半年后全部或部分上调雅力士体验价格的可能性。
对于亏本卖车的观点,袁仲荣解释称,从车型5年的生命周期来看,雅力士采取了“利润向前挪”的定价方式,现在将利润透支,但销量提升之后,规模效应即能发挥出来,摊薄汽车生产的各类庞大固定成本,实现盈利。“即使如期完成今年预定的3.5万辆的销售,这款车的真正盈利还是要等到明年。”袁仲荣在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说。
支撑雅力士“亏本卖”的观点是,雅力士是一款高配置的高端小车,成本高:按照欧洲版雅力士的品质标准生产、车门很厚实、独有的6个SRS空气囊,在国内C-NCAP的预测试中得到46分高分……广州丰田高层用诸多举证来证明这是一款好车。
同时,“亏损营销”也令广州丰田要求经销商团队共度时艰。厂家略为压缩了雅力士的进销差(进货价与销售价的差额),经销商每卖一辆雅力士的利润只有5%左右,比凯美瑞略低,也低于6%行业平均水平。
钢材涨价令成本增逾13亿元
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面的影响,生产成本上涨对于包括广州丰田在内的众多汽车制造商而言,寒意逼人。
上周四,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显示,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2%.其中,普通大型钢材价格上涨27.2%,普通中型钢材上涨43.5%,普通小型钢材上涨29.8%,线材上涨43.8%,中厚钢板上涨28.1%.
作为钢材使用大户的汽车企业,其制造成本随之提高。记者了解到,广州丰田与宝钢今年的汽车钢板购买合同是5万吨,从第2季度起,宝钢每吨提价200美元。另一家同时向广州丰田提供中高档汽车钢板的广钢JFE也将在2季度提高售价,成品钢板每吨涨价1500元/吨,同时广钢JFE高层向本报记者表示,三季度原料价格已涨100美元/吨,成品钢材价还得跟着再涨。
记者保守估算,仅钢材上涨一项将导致广州丰田新增采购成本19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3亿元)。袁仲荣透露,每辆凯美瑞的车身钢材重量约为0.73吨。今年后三季度凯美瑞产销计划约为13万辆,约合用钢量9.5万吨。以每吨钢提高采购成本200美元计算,广州丰田需要支出约1900万美元的新增采购成本。这还没有包括雅力士方面钢材上涨的成本。广钢JFE高层表示,今年铁矿石涨价如此之巨,是整个行业包括下游汽车制造商始料不及的。
人工成本方面也在涨。广州丰田今年正式发文,因广州市消费物价指数上涨,并结合同行业工资调整水平,从4月起,广州丰田员工工资普调幅度为7.5%.平均每人每月数百元的涨幅,对有着4000多名员工的广州丰田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令广州丰田稍感欣慰的是,物流成本他们实现了国内领先,并“逐年得到优化”,袁仲荣如是说。由丰田、一汽与广汽共同设立同方环球(天津)物流有限公司很好地管理起三方各类物流资源,当前广州丰田60%的物流采用成本相对较低水路运输,这是成本优化的重要因素。
记者观察
雅力士销售规模化将面临多重考验
广州丰田经销商透露,雅力士未上市时,厂家人士在与经销商沟通的“口风”都是说这个车的成本很高,定价可能高于新威驰。但雅力士最终如何出台了低于新威驰约10%的最终定价,个中故事,是广州丰田与双方股东积极沟通下达成的决议。
“按现在的生产成本,雅力士按建议零售价销售利润为零,按体验价销售,利润为-10%”。袁仲荣说,这也正是广州丰田此次推出“体验价格”的理论基础:我在亏本卖车。这对消费者而言,是一个诱惑力。但这个亏本卖车的方案,是袁仲荣亲自跑了数次日本,多次沟通才拿下的决策。
显然,虽然说服了日方股东,广州丰田这样的定价策略仍要承担风险。一资深汽车分析师表示,含税价本着“进可攻城略地,退可保住利润”的思路设定,但如果消费者不买账,以及汽车消费环境恶化,那么广州丰田将无法实现规模化效益。如果连老谋深算的丰田试水之战都不灵光的话,那些水深火热的企业是否会感到后背发凉而不敢再玩?但运营成本高企、消费环境变差是不争的事实,未来,将更为考验风光多年、久未血刃的汽车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