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  页|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服务|法规库|加入我们|联系我们

3月定调 出口政策导向微妙踌躇 2008-02-28

·作者:滕晓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表时间:2008/2/28  

一份关于2008年外贸出口形势的调研报告,已经上呈国务院。

2月中旬,商务部为了分析研究我国2008年的出口形势,尤其是国内外环境变化、人民币升值对于出口企业的影响,专门派出5个调研组,分赴广东、浙江、山东等出口大省,了解企业实际情况。

一参加了商务部座谈会的青岛企业表示,商务部主要调查的内容包括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成本提高,包括出口退税在内的国家政策调整等多个方面因素,对企业出口经营造成的影响。

“我们认为,应该尽量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叠加,否则企业难以承受。”青岛市外经贸局计财处处长徐政华表示,地方政府和企业皆希望能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

一位负责这次调研工作的商务部官员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调研工作已经结束,形成的内部报告已经提供给了国务院形势分析会议。尽管调研过程中外贸企业普遍反映2008年出口经营更加困难,但由于1月海关统计出口数字仍然快速增长,因此,商务部对于今年出口仍然难以下“乐观”或者“悲观”的断言。可能要等待2、3月的外贸数字出炉之后,才会有进一步的结论。

但是他承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08年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外贸7年来最困难的一年。

不提“减顺差”政策

商务部的担忧,从去年底已现端倪。

2007年12月,商务部副部长于广洲在一次讲话中表示,鉴于美国次级债危机效应发酵,全球经济增长放缓,2008年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保持出口稳定。

2008年1月,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商务工作会议上,再次将“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列为商务部2008年的重要工作。

这和我国前两年的外贸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2006年,在宏观经济的强大压力下,商务部首次将“减顺差”列为首要工作任务。2007年7月1日,财政部宣布降低和取消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通知中明确指出,本次调整出口退税的首要目的就是“控制出口过快增长”。这标志着中国政府控制顺差的方式首次从“扩进口”明确扩大到“压出口”。

半年之后,尽管中国2007年全年出口仍然顺利突破12000亿美元,但受到出口政策控制的影响,部分产业的出口明显下滑。以山东为例,据当地外经贸部门统计,当年山东涉及调整的2432项商品中,812项商品出口下降,出口额比上年减少20.2亿美元,其中,更有187项产品彻底放弃了出口。

2007年夏天,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后,美元贬值速度加剧,造成全球范围内原材料等大宗产品价格高涨,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出口企业不但要面临合同上的汇率风险,利润也在不断压缩。

而中国新的《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和东部沿海劳动力成本提高,则给了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最后一击。2008年初,悲观情绪开始在广东、浙江等地的中小企业中蔓延,企业倒闭潮即将出现的预言不绝于耳。当地地方商务官员就此在全国商务会议上建言,出口企业无力承受多种不利因素叠加的效应,要求中央政府2008年谨慎出台用压制出口来减顺差的政策。

在2008年的商务工作报告中,尽管扩大进口、优化外贸结构的提法仍然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减顺差”三个字,已经消失。

“国务院领导也非常担忧今年的出口形势。”前述商务部官员透露,这也是商务部开展大范围调研活动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