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  页|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服务|法规库|加入我们|联系我们

减税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2014-10-27

·作者:冉学东  ·来源搜狐财经  ·发表时间:2014/10/27  

升杠杆就是借贷,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中央银行多印钞票,或者商业银行多发放信贷。本来升杠杆或者加杠杆是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发展经济的最基本的路径,但是这条路走起来容易,撤回来难,而且跟吸鸦片是一样的,容易上瘾,但很容易翻车,或者走到悬崖边上。

 

升杠杆表现在中央银行层面其实就是印钞票,因为现代社会印钞票不跟以前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有天然的储量约束,政府不能想造多少货币就能造多少。现代中央银行印刷纸币就没有这个约束,但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印钞,因为它背后的支撑其实还是总的产品的量,如果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产品和服务,就很容易形成恶性通胀,这个时候其实就是自然的去杠杆,是要全社会付出巨大代价的。

 

而升杠杆表现在商业银行层面,其实就是多发放信贷,现在发放信贷大多是信用贷款,银行直接给你钱,这就是信用的膨胀过程,当然如果适量,倒是没什么大问题,如果过量,就容易引发信用危机。

 

近期,随着9月份经济数据的大幅下滑,发改委乘势批准了许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在铁路、水利、机场、核电等领域又开始了大型建设,这些投资过程不仅仅项目本身对经济有带动作用,而且通过上下游联动,加上就业员工的薪水,进一步提升消费水平,本来对经济是立竿见影的刺激,但是这种刺激在中国过去实行的太多了,也就是投资依赖症,四万亿其实就是投资依赖症的最典型的案例。

 

投资刺激适量也没什么问题,但问题就是过量。如果过量,并且项目公益性过强,现金流回收缓慢,就容易形成金融风险。

 

其实就是讲过的放大杠杆的过程,经济内部的杠杆放大后,如果后续项目现金流能够接续上,资金链不断裂,也是一个良性的循环,随着项目的结束,银行债务归还,杠杆自然就降下来了,但是如果项目长期不能见效,债务堆积,阻碍银行业务继续开展,就难免出现系统性风险,比如银行一旦认识到某些项目可能出现坏账风险,就会加大其他领域的抽贷,这其实是银行主导的降杠杆行为,这就会在其他领域形成资金紧张,这种资金紧张就会向其他银行其他行业传导,最后形成全社会猛烈的降杠杆,这就是金融危机。

 

这个教训在四万亿刺激下形成的地方债务危机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近期财政部主导下正在对地方债务做永久性的解决,地方政府不能再借债,要借必须通过省政府统一公开发债,而且还要经过财政部的批准,这就把地方政府一位加杠杆的投资依赖症从根本上切除了。

 

所以,发改委批复的这些项目,总要资金吧,除了铁路是中央投资的,直接由铁道部发债或者由国开行借贷以外,其他的如水利、机场和核电等都需要地方政府发债去解决,想要社会资本进入,目前看来效果不会好,银行资金紧张,肯定不会对这些公益性的,周期长的项目融资。那么这些项目还有多大可能投产,这是要打一个大问号的。

 

其实,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速大幅下滑,财政收入大幅下滑,政府用于投资的实力其实已经于四万亿时期不能同日而语,这时候明智的方法不应该采取这种加杠杆的方式刺激经济,完全可以用这些投资的钱去给中小企业减税,减税的刺激有两个作用:

 

一是吸引中小企业扩大投资,中小企业属于私人投资,其投资项目往往更有效率,是经济中最有带动作用的部分,不仅解决了低端就业,而且也带动了其他行业,这是政府投资所不能比的。

 

二是中小企业减税,相当于增加了中小企业的流动性和利润,中小企业就会归还银行的贷款,这样银行的呆坏账就会减少,银行的贷款就会再次增加,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具有一定的降杠杆作用。

 

但是,在此次稳增长的政府策略上,可惜的是减税政策始终是非常罕见的,现在能看到的也就是少量的营改增以及对3万元营业税以下的企业免去营业税,其他税收措施凤毛麟角。

 

其实,减税政策越早越好,因为只要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充裕的时候,减税才有基础,等到未来经济下滑不得已减税时,这时候其实政府连基本开支可能都出现问题,减税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