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迄今为止,上海自贸区的地盘基本就是原来保税区的那些地盘。那上海为什么要弃保税区发展自贸区呢?二者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从税收上讲,保税区针对的进出口“关税”,自贸区针对的不仅是关税,还有“营业税”和“所得税”。
从功能上讲,保税区针对的是物流仓储和加工业,自贸区针对的不仅是物流仓储最主要地是国际贸易。
举个简单的例子,十年前,新加坡是世界第一大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千万标准集装箱,但是上海的吞吐量只有800万箱。十年后的2012年,上海集装箱的吞吐量达到3千万标箱,取代了新加坡的世界航运中心地位。
我们知道,当你是物流的中心的时候,你就一定是资金流的中心,当你是资金流的中心的时候你就会是金融中心,当你是金融中心的时候,你就会是贸易中心、商业中心、服务也中心……。
可是,当上海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成为世界的物流中心以后,却并没有像新加坡那样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商业中心、服务业中心……。这是为什么?其实,道理就是上海没有自由贸易区的待遇。这会有什么后果呢?
首先,别人不能在你这里自由做贸易,因为你的工商局要审批人家的贸易资格,不符合你制订的规矩你就禁止人家做;
其次,别人赚的钱你的银行是不让人汇出去的,甚至别人外出采购的钱你也不让人随便汇出去。
仅此二点你就没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了。因此,你的物流就无法拉动贸易、金融、商业、服务业了。
我这里还有一组数据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大家一定在想,新加坡这个靠物流中转发达的地方,被上海分流出那么多的物流以后,现在怎么样了?你想不到的是,这十年来,新加坡的货物吞吐量不但没有丝毫减少,还几乎是和上海同步增长的,2012年,新加坡的集装箱吞吐量只比上海少了一点点,达到2900万标箱。
其实,通过马六甲的货物大部分是中国、韩国、日本的,上海洋山深水港距离日韩比新加坡近得多,这就意味着在上海转船更经济,因为大船的运费便宜,走的距离越远越便宜。因此船东选择在上海中转应该更经济。而在新加坡中转的的这近3千万标箱货物中大部分也是中日韩的,为什么他们不选择上海而要选择新加坡呢?就是因为上海没有自贸区的政策。事实上,直到今天,大陆的期货交易虽然在上海大连,但是货物的交割仍然在新加坡。仅此一项涉及的金额就曾经超过中国全年的GDP。世界的原油交易中心之一也是设在新加坡。这都导致新加坡的港口吞吐量不但没有减少还一直在增加,拉动了新加坡的经济快速增长。
所以,不给上海自贸区政策,上海可以成为世界的航运中心,,决无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商业中心、服务业中心……。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上海的地理位置虽然很优越,但是上海不像新加坡那样可以对全国开放成为自由港。也就是说,如果真正运行自贸区,必须封关。因为如果不封关,就是全中国都是国际自由贸易了,等于中国成为自由贸易国家而不仅仅是上海自由贸易港了。新加坡小,自身的需求少,贸易主要是针对国外的,所以全国都是自由贸易区也没问题。这一点香港也是如此。所以,克拉运河开通后,香港也有上海无法取代的地理位置,很可能再次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封关是成本很高的措施,如果没有足够的营业额支撑,是做不成的。比如浙江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国际小商品采购中心,倒是很适合搞自贸区,问题是你怎么封关?谁来承担高额的管理成本?
所以,现在很多地方申请搞自贸区,实际是没有搞明白自贸区与保税区的区别。世界上现在有近3000个自贸区,美国就有250多个,其实多数还是保税区的概念。只是美国本来在金融和贸易上就没有什么严格的管制,只要给关税优惠就算是自贸区了。这一点不像中国,因为存在金融和贸易管制,保税区就不是自贸区。